欢迎访问万载古城景区官网! 全国服务热线:0795-880-3333

2019年03月08日

营业时间:9:00—21:00

揭秘!万载古城背后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……

发布时间:2019-06-22 09:30 来源:万载古城

千年古邑万载
历经着多少世事变幻
万载古城景区
蕴藏着多少名人轶事
白云苍狗
留下一幢幢祠堂建筑
沉淀一段段经典传奇
今天
古城君来告诉你
蕴藏在万载古城的那些故事
......
 
▼郭氏宗祠
在万载古城田下街区各姓诸祠中,郭氏宗祠是建造时间最早的祠堂。始建于明朝天启丁卯年(1627年),重建于清嘉庆九年(1804年)至嘉庆十一年(1806年)由族人若岖、古、光笏、如屏等倡议重建。新建的郭氏祠规制宏大,除祠堂建筑外,与诸姓之祠不同之处在于“惟门外有坊、坊外有池、池外有桥、桥外有店,规模宽敞。以郭氏宗祠为中心地,四周辐射都有始祖郭世兴嗣孙建造的祠堂环绕。
 
田下郭氏始祖世兴(1240-1314),字仲伯,号天成,唐代名将郭子仪第21代嗣孙,早先居吉水庐陵麻冈(今吉水阜田镇高村鳌源)。
 
如今的郭氏宗祠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,占地(围墙内)约5000平方米。入祠可分为一进山门、ニ入仪门、三过赞亭(亦称站亭、藻亭)、四迈享堂、五登寝堂。全祠用料考究,做工精巧。屋柱、大梁采自深山百年古杉、香樟、楠木等上等木材。风火墙巍然高耸、翘首挺立,上嵌泥塑花草鸟兽图案。祠内精雕细刻,描金绘彩,富丽堂皇。
 
▼绿阴公祠
绿阴公祠以郭瑾的号命名,是景区祠堂群中规模最大、工艺最精的一座。建筑工艺最精湛的一座。绿阴公祠五开五进,占地1700多平方米,采用了木雕、石雕、灰塑,彩绘等传统建筑工艺。绿阴公祠始建于明代,但于明弘治十八年(1505)毁于火灾,其后又建又毁,最终于清同治甲戌年(1874)重建,历时两年于丙子年(1876)落成,距今有140多年历史。
 
郭绿阴,名瑾,字邦器,号绿阴,万载康乐人,郭绿阴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第28代嗣孙。明永乐二十二年进士,正统八年(1443年)官至刑部右侍郎,后任刑部左侍郎,相当于当朝二品官员,现在的公安部部长。为官17载,辞官归田,告老还乡,隐居田下。明成化二年卒于万载,享年81岁。
 
在绿阴公祠的门楼,可以看到门首的一副楹联:
 
十七祀,钦恤惟刑,解组归田,此地堂曾开昼锦
 
三六贤,雲仍独盛,蒙庥锡类,于今廟合起高门
 
此联是对郭瑾一生的总结:郭瑾17年在朝为官,蒙皇上体恤安排在刑部任职,如今辞官回乡务农,用建造祠堂的形式告诉后人,郭家曾有进士衣锦还乡。36岁那年考取进士,家族子孙繁衍正旺,受到皇上恩赐与庇护,才有幸于今日在田下郭氏宗祠旁又建起绿阴公祠。
 
▼郭瑞公祠
郭瑞公祠地处万载古城田下西北角,与郭氏大祠、南轩公祠、绿阴公祠毗连。该祠坐南朝北,建筑面积575平方米,始建于明天启年间(1623-1625),清代,曾子以修祠内对称设计,属土木砖石结构。
 
十四世祖郭万嘉(1573-1634),字聚美,号瑞庭。瑞公自幼聪明敏达,胸有大志,艰苦创业。他跟随父亲宏猷经营粮食等生意,清介守约、披星戴月、弹厥心膂,历经江湖数十载,家产逾万金,置办粮田数千亩,土地数十顷,富甲一方。他常说:“金帛不在多阴德随缘种”。他宽厚仁慈、乐善好施,一生热衷于慈善、教育事业。遇修桥铺路、建祠办学堂等能给予大力支持,对贫困失措者子以安置帮助,设置学田以学谷的形式资助贫困学子。其德行得到世人和当地官府的肯定。县府旌奖瑞公扁额,题“奉公耆硕”四字,挂于瑞公祠内,以示表彰。
 
▼郭衡公祠
郭衡公祠位于绿阴公祠对面,紧貼小水圳东侧边沿,坐南朝北,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,前栋梁柱书有“民国二十五年(1936)修建”。据考该祠始建于明崇祯(1628-1644)年间。衡公,名郭铨(1529-1585),字维衡,号承丘,明刑部左侍郎郭绿阴第六代孙。内“忠孝节义”四字表达了族人的人生理念,更重要的是为郭氏家族后来的家规家教留下了生动的教材。
 
据家谱记述:衡公长子郭宏敷(1547-1576),自幼家教严肃。他性聪颖嗜学为人行品端方不诡,事亲至孝,睦族和柔,有轩昂鸿鸽之志。他因苦读成疾,时年29岁离世,膝下二子,年方五岁、三岁,原配辛氏是广东潮州大浦县曙翁的侄女,在举步维艰的日子里,她辛勤纺绩、贞静贤惠,力植家业。她在郭家劳作一生,至83岁寿终。为旌表辛其贞节,汀州喻子良撰文《郭公宏敷原配辛孺人节传》载入《万载田下郭氏族谱》之“艺文”。
 
该支祠旌表建坊祀节孝祠的还有:郭钟旗(1756-1778)和他的原配辛云姑孺人;郭准(1770-1797),及其原配刘慈姑孺人,均旌表建坊,祀节孝祠。其灵位安于祠内,享受祭祀。故郭衡公祠,后人又称:节孝祠。
 
▼宋缉轩公祠
宋缉轩公祠坐落在县城南门田下,建造于清同治年间,是一座三进式架构的砖木建筑,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,是万载宋氏族人为纪念宋阶明而建的一座祠堂。
 
宋阶明,字缉轩,生于清嘉庆十六年(1817),监生,诰受朝议大夫,晋赠资政大夫。族谱载;“公以知府分发浙江,到省未久,会粤匪大至,四面环攻,巡抚王壮愍委司七门总查。公昼夜巡逻,激励兵民…固守两月之久。因粮尽援绝城陷,公被执,骂贼不屈,与壮愍公俱死之时清咸丰十一年(1862)十一月八日也。”之后,“阶明长子世培往返数千里觅父忠骸不获。”
 
县志与宋氏族谱中均有记载,宋氏是在唐代安史之乱时期来到万载的,现逾千年,邑中望族。从清嘉庆、道光年代始,万载县境就有“辛、宋、郭、彭”四大家族之称,同时也有“辛家的权势、宋家的钱财"之俗谚。
 
宋氏家族素来传承着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乐善好施、忠实贤良、和睦敦厚的良好家风。值得一提的是,由于历史原因,万载是土客籍混居之县域,土客籍的争斗长期存在。宋氏家族一直本着土客籍都是万载人,应该和睦共存,携手进步的原则,充当着调解、融洽的和平使者。宋氏在调和土客两籍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宋族受到客籍各姓人的尊敬,被称为“自己人”。
 
▼辛鼎公享堂
辛鼎公享堂坐落于县城南门街中段,享堂坐西朝东,占地面积约1.3亩,建筑面积约750平方米,形制为二进二天井一寝堂,有头门、重门二道,两道门之间被一个院落隔开,头门朝向为坐西朝东,重门则坐北朝南,与头门形成一个90度的拐角。门框均为整块条石砌成头门上方正中镶嵌有“陇西第”红底黑字匾额。大门左侧围墙上部镶嵌有约30公分见方的石碑,刻有“辛鼎公墙并墙脚记”字样。
 
整栋建筑物有二个大厅,二个小厅,一个寝堂,四个小天井,两个回廊,大小厢房10多间。此外还有书房、账房、厨房、厕所、浴室等附属设施。
 
据老辈人回忆,辛鼎公享堂大约建于清代道光时期。辛玉莹,字鼎和,号昆山,国学生,生于清乾隆癸卯年(1783),殁于道光壬辰年(1833),为县城南门岭人,其名下有5子8孙,叶茂根深,事业发达,家庭和睦,家运顺畅。为继承先辈艰苦创业的精神,子孙两代人捐资建造了这座享堂。一方面提供后人祭祀鼎公的场所,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全家人的居住条件,而用“陇西第”作为享堂的题匾,更显示了鼎公后人不忘辛氏发祥之地一陇西,数典而不忘祖的感恩情怀。
 
▼辛家祖屋
辛家祖屋位于南门街道中段。为明末清初所建,距今约400年,是县城南门辛家现存年代最久的祖屋。老屋建筑面积约1040余平方米木质框架结构,窗花简朴大方,保留完整。形制为三进三厅,大天井3只,小天井7只,小花园1处,大小厢房42间(其中店面3间),整座建筑古朴典雅,气象非凡。
 
县城其它氏族祖屋不同的是,为教育子孙后代,建房之初,辛家祖先在上厅正面壁上方悬挂着镌刻有“学吃亏”三个斗大红漆金字的樟木匾,额用以警示后人。“文革”时期,匾额被毁。然而“学吃亏”作为南门辛氏的家训早已深入人心。几百年间,辛氏族众恪守祖训,代代传承,“学吃亏”已作为以德治家的座右铭、重义轻财的道德风范、宽厚包容的为人之道、谦虚谨慎的行事之规,男女老幼广受熏陶,影响深远。
 
据清初以来的辛氏家谱记载,从祖屋走出的辛氏子孙是名人辈出。其中清代有进士3人,举人3人,翰林学士3人,从九品以上64人,郡邑庠生19人,在这些人物当中,首屈一指的是辛从益。
 
辛从益(1759-1827),字谦受,号筠谷,江西万载人,清末大臣。任官数十年,清正廉洁,秉公办事,体恤百姓,深得清乾隆、嘉庆二帝称赞,他善诗作文,尤以书画见长,是当时有名的才子。
 
▼再思桥的故事
在万载古城田下街区的明德坊,有一座由两块长条麻石铺在小溪流上的桥,小桥很不起眼,长约一丈多,既没有栏杆,也没桥礅,桥面狭窄,只能容一辆小土车单向而过。但这桥很出名,田下街区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因为小桥位置很重要,是一条通往县衙捷径,由城东南进城后,经过此桥,穿过一条小巷就可来到西大街,通往县衙。
 
清康熙二十二年(1683)版《万载县志》记载,“治南五十步,洪武四年县冯丞礼建以桥。”该桥在县治名声较旺,“民之讼者致此思息,故名。”意在警示到县衙诉讼的人们应常常反躬自省,再思而行。后来,邑人彭澄对此桥进行了重修。
 
说到此桥,有这样一个故事:
 
再思桥离万载县衙仅五十步远,清代康熙二十二年由县丞冯原礼建造,相传清代的时候田下有一户姓刘的人家牛丢了,有人告诉他可能是邻居李三把牛偷走了,他越想越气,请人写好状纸,准备到县衙状告李三,当走到再思桥上时,他犹豫了很久,想着该不该去告这状。这时他的妻子追过来告诉他,李三帮忙把牛找到了。姓刘之人庆幸自己没有草莽行事,才不至于冤枉了好人,破坏了和邻里间的关系。后来这座桥就被称为“再思桥”,意为到县衙“打官司”的人至此应反躬自醒,告诫世人,止怒、止讼、止争斗,和谐共处,遇事三思而后行。
 
▼明代进士张璧
明代万历年间,说起万载进士张璧和他的进士牌坊,有这么一段故事。
 
张璧和当时的万载知县是朋友,有一天,在县衙大堂,知县和张璧有了一个赌约,说:“你张璧若是中了进士,我这县衙大堂让出来给你做个大牌坊。”知县之所以敢与张璧定下这样的赌约,是因为张璧的成绩并不好,在1576年(明万历丙子年)的乡试中也只考到21名,没被录取。在4年之后也就是1580年(明万历庚辰年)张璧再次落第而归。在知县的眼中,张璧是永远也考不上的。但是张璧不服输,便和他的朋友彭天补一起,聘请当时的学问家陆应川先生为老师,决心刻苦学习。在从师苦读两年多后,张璧再去参加科考,终于在1583年(明万历十一年)会试中考取进士。
 
知县再听到这个消息之后,就慌了神。做为一地知县,说出去的赌约也不能反悔啊!但是县衙大堂又怎能随意拆除?在万般无奈之下,知县费劲心思请了上百位名绅士名流去向张璧求情,每人求退一丈。张璧也懂知县的难处,每当有人为这事向他开口求情,都一一应允,这一来二去啊,牌坊的建造地址就推到了万载县城西门壕里。这样,知县免除了县衙大堂拆除的危机,而张璧在万载也有了进士坊。文革时期,张璧的进士坊被拆除。
 
▼万载考棚旧事
万载考棚是考生参加县学考试取得袁州府考试资格之所,只有参加袁州府考试才取得“秀才”之名。自古以来,俊杰之士,无不期望出考棚而上金銮殿试,脱布衣而加官为国家能臣,饱学之士,个个盼望鱼跃龙门直上青云,尽展治国安邦才能。
 
万载清代考棚位于原县衙(今公安局)斜对面,从同治版《万载县志》中绘制的万载县城图可知,从再思桥侧,经过一条小街,几经迁回辗转,方见万载考棚正门。整个考棚是一长排平房。科举考试的时间定在每年腊月,天气最冷季节。县试由县官主持,考生要先到礼房报名填写姓名、籍贯、年岁和三代履历。试卷统一印制,密封防伪。所考科目有八股文、经论、试贴诗、律赋等,共考五场,食宿都在其中。点名入考棚时,考生用篮子提着文房四宝,进棚后对号入座,人各一间,考舍不大,每间约十来个平方米,过去乡试时,这十来个平方米的空间要被分成六格,每格坐一人,仅正南面出入和采光通风,其它三面均被隔断。这样一来前排与后排之间间隔不足一米,看起来是一排排鸟笼式的建筑。考棚右侧紧揍集贤堂。考生在考试前后均聚在集贤堂饮食、就寝、复习功课。考生所需费用均由众乡绅与姓族捐助的田亩所收息金予以支出。
 
考棚是科举时代的产物,被专家学者称为见证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“活化石”。棚不以贫贱欺人,不以衣冠取人,不以年龄论人。昨日发奋废寝忘食,今日得间妙生花,他日宏图大展,立功于朝野,立德于世间,立言于家国,名闻于天下。
 
每一座桥、每一条巷
每一栋房、每一个人
每一段经历、每一个故事
每一种感悟......
历经时间的洗礼,
留给我们的都是丰厚的财富。
历久弥新的万载古城
她的故事将继续下去
……
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——万载古城,是世界级城市运营商绿地集团旗下,江苏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赣西标杆性文旅项目,由万载古城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开发。万载古城核心景区打造为中国赣派古城的典型代表。